作者:政信三公子
来源:政信三公子(ID:whatever201812)
大家好,我是三公子。
最近写了好几篇文章分析国内垃圾债(高收益债)市场的投资机会,实操成立了一只产品且已经打满。
同事和我说,按照中债估值,你们产品的净值曲线太牛皮了,不到10天就冲上了1.45,年化收益高达45%!馋的流口水!
在1号产品的投资人交流群里,我旗帜鲜明的提出:
不要参考净值!
不要被误导!
对于高收益债来说,
参考净值没有任何意义!
主要理由有两个:
其一,高收益债建仓后,因为偏离度很高,所以净值曲线会火箭上升,随后趋缓。如果后期出现违约事件,净值曲线还会下行。
所以,绝对!绝对!不能因为净值曲线坐了火箭往上冲,就沾沾自喜!不到产品清算的那一刻,永远不知道结果是成是败。
其二,因为大爆雷还没有到来,所以底层单债的久期都非常短,看到期收益就可以了,不要折算成年化。因为短券到期时,需要接续新券时,无法预判到时候的市场是个什么球样子,绝对不能乐观!
所以,久期绝对要打短!高收益债一定对应着高风险,高风险就意味着,网红发行人的资金统筹管理,资金计划能做到1个月,保证1个月内资金不出问题,就很不错了!
如果资金计划能做到3个月,保证3个月内资金不出问题,那么早就不算网红了,已经属于资金计划很牛的了!先知先觉的资金早就进场了,怎么可能还会出现大幅折价?
1号产品,底层券的久期,主力几只券,久期放到了1个月以内。收益从来不是最重要的,安全才是!
最近交流,很多机构觉得,久期做到1年内,就是安全。
怎么来评价呢?
如果网红发行人的资金计划,只做到了1个月。那么去买到期日在2个月以上到2-3年以内。
我觉得:
没有太本质的区别!
都是在玩火!在赌博!
当年,大家撸上市公司信用融资的时候,贷款期限都打到1年以内。
风控逻辑都是:
毕竟是上市公司呢,这么大一家企业,还有股票质押,再烂,也不可能一年内就出事吧?
我对这个逻辑深恶痛绝,一单都没做。没错,后来的结果证明:
这些网红上市公司,真的都在1年内陆续爆雷违约了!
某只网红券。
据我了解,有效的资金计划不到1个月。因为最新一期,经股东协调,想办法踩着最后时点给兑付了。所以后续各期,全线暴涨。
谁说过,有能力和意愿来兑付这期,就一定有能力和意愿兑付后续各期呢?
基于以上两个理由,我想重申一个论断:
高收益一定对应的高风险,高风险就一定会割了绝大多数人的韭菜!不要觉得折价了就遍地黄金,可以随便捡钱!
如果当真,那些打折跑路的机构,为什么要不惜代价的夺命狂逃呢?
拿股市来举例子吧。
很多垃圾股,基本面烂的不得了。但是,ST后,反而涨停了!
经营好的时候你不买,经营搞砸了反而抢,是什么逻辑?就因为收益高?觉得收益能覆盖风险?
扒垃圾的投入回报比也奇高,相当于没有什么本钱却可以博取高收益,万一捡到什么被误丢的钞票和金条就发财了!
那么问题来了:
你会放弃辛苦的打工人身份,转而去扒垃圾嘛?
当年乐视网退市前,还好几个涨停,真是无法理解,大概投资人赌性够强吧。都丧失了基础逻辑和理性。
被金钱蒙蔽了双眼喽~
最后回归正题,究竟应该怎么投资高收益债?
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和领导都了解我的情况,属于少数撸遍了网红还能基本全身而退,甚至不仅全身而退,还和很多网红区域的领导成了朋友的人。
所以当他们知道我要做高收益债时,纷纷表示要拿机构资金提供支持,公司自有资金也敞开给我。在被我陆续拒绝后,他们也都拿出自己的个人资金,跟进了1号和2号产品。
那么问题来了,我为什么不要这些钱?
因为高收益一定对着高风险,我只敢做自己熟的网红发行人的债,不熟的,一只都不敢碰!
因为自己熟的发行人数量有限,就决定了稳妥的产品规模不可能大了。
在操作中,每一只券的选择,我从来不看评级报告,也不关心财报,因为各自啥情况,都是知根知底的。重心是去用自己的渠道验证信息,去跟进兑付。
高收益债本来就意味着高风险,要想获得高收益,就要能够识别和把控高风险,这才是获得收益的前提条件。
不吹不黑,举一个例子。
两只券,到期日接近,区域和资质都差不太多。但是一家打5折,一家打7折。
怎么选?
各项条件都差不多的情况下,当然是选5折的啦!
错了,我选的7折那只。
通过私下渠道(注意,不是公对公),沟通了一下。
7折那家,有明确的兑付方案。
5折那家倒是很实诚:
三公子,你见多识广。帮我们参谋下,该怎么处理?
说实话,我不知道。不知道就意味着不确定性,不敢赌,也不想赌。
5折这家因为某些原因,涉及了比较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。这个帽子可大可小,到期兑付时能做的文章很多。
更何况,如果弱资质的发行人逐渐退出债券市场,后续从公开市场上再也融不到资金了,还有多大的动力和能力来兑付到期债券?
比划了下自己的胳膊腿儿,算了,可选择的范围这么广,何必主动往火坑跳呢。
如果你不了解这些情况,没有摸底过,那么所谓的投资决策,就是在赌博。
拿自己的钱来赌,小赌怡情,无所谓。拿别人的钱来赌,欠妥当呀。
城投的未来融资,会是个什么情况?
个人判断,跨区域的公开市场融资仅限IPO和标债,其它融资仅能在本区域进行,非标全面退出。
这样合理,既然是属地展业的本地企业,那么主要融资也应该在属地。
存量该怎么处理?
这个问题讨论过很多次了。翻看历史文章即可。
最难不过债转股,amc,时间换空间。
增量该怎么处理?
退出的退出。不退出的加担保,信用违约互换呗。
城投债,长期一定没问题。
但是短期,某些弱资质和高杠杆的发行人不存在一边流血一边发展的双全可能,必须卸下历史包袱才能再出发,这很现实,也是必须正视的问题。
所以:
行政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互相博弈,一定会寻找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,在有限烈度内实现市场化出清,维护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。
只盼望,这一天早点到来。
到时候就会出现稍纵即逝的黄金底。
也将是新的债市未来十年,繁荣的起点。
注: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资产界立场。
题图来自 Pexels,基于 CC0 协议
本文由“政信三公子”投稿资产界,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