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晏方
来源:理顾者(ID:gh_9acd8a0ce3f1)
本以银行信用作担保,低收益低风险。
但风险再低的产品,也架不住形同虚设的风控,或复杂的人性,或挪用资金的贪婪。
01
8月9日,财经杂志在多个平台发布了一篇《涉及近70亿元资金、1.3万名投资者,民创“暴雷”何以发生?》的文章。
文章一出,引起了疯狂热议。
自年初以来,网络便有投资人现场维权的风声,6月媒体称民创近70亿逾期,又再引起声讨一片。
如今财经的这篇文章,无疑“火上浇了一把油”。1.3万名受害者,背后几千个家庭的血泪、生死存亡,其中的愤怒与心酸,旁人无从得知。
不少业者在各种财富群里转发此文,言辞激烈者也对文章中的主角“民创”展开了犀利抨击。
简单回顾一下事件的来龙去脉。
2月,坊间传来风声,民创以及关联公司通过私募基金、金交所等发行的产品出现延期,全面兑付危机,民创进入自救阶段。
5月,官微发文称,引进战投一事取得重大进展——“战略投资者是具有国企背景的北京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”。
民创向客户和员工吹风,这一战投是中国房地产开发北京有限公司,但很快被所谓“战投方”打脸。对方一纸通告撇清关系,甚至向银保监会举报了民创。
6月,红周刊一篇独家报道《银行票据承兑巨头民创集团暴雷》砸起轩然大波,“截止到2019年11月统计,总管理规模104亿,其民创集团对外募资70亿规模。”
彼时,员工工资停止发放,各处经营地关闭,投资人现场维权、网络求助的帖子络绎不绝。
此外,民创曾于6月给出一份《客户到期资金兑付细则》,原定于7月20日进行兑付,但时间点已过,兑付一说成泡影,实控人也疑似失联。
7月28日,武汉警方通告,已于7月9日对“民创集团”涉嫌犯罪案件立案侦查,并对涉案的高管胡嘉敏、陈钟海等人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。
随后,有了开篇财经杂志那篇报道。
既震又惊,曾经拥有多张牌照、备受信赖的银行票据承兑巨头,在投资人心中的声誉一落千丈。
02
民创发家于武汉,在2018-2019年先锋系危机、筹划出售网信证券时,它离当网信的接盘侠只差临门一脚。
但网信证券实在捅了大篓子,以至于在去年被证监局接管,民创收购网信一事也就不了了之。否则,民创将再揽入一枚证券牌照在怀。
在此之前,民企出身的民创,不仅坐拥久富、大泰金石两张基金销售牌照,还有创展保险、腾晟保险两张保险中介牌照。
而它最出名的,是票据理财业务。
票据理财,也即承兑汇票,主要有两种:一种是银票,一种是商票。
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,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付款,是一种银行信用;而商业承兑汇票的付款人是企业,是一种企业信用。故,银票比商票安全。
民创,就是一家号称以银票为主要投资标的公司,主打自己的牌照资质和优质安全的底层资产为卖点。
简单来说,民创是理财产品的承销方、募集端;另一家公司——海汇通,国内为数不多的持有正规牌照、具有银行承兑汇票交易买卖资质的公司,是资产端、运营端,为产品提供担保。
海汇通赚取银行和企业之间票据的利差获得收益,而民创作为代销方通过销售分成获利。
一个牌照齐全,一个是票据巨头。
当初投资人看中的,恰是这种背书的安全性。
通常来说,票据私募产品暴雷的原因,无非是资金链断裂、自有资金紧张或投资标的违约。
民创的理财产品,底层资产是银票,低收益低风险,只要票据的真实性不存在问题,除非承兑银行倒闭破产,一般不会给投资者造成损失。
但风险再低的产品也架不住形同虚设的风控,或是侵占资产的贪婪,或是虚构底层的私欲。
如果投资企业不认真履职,审核票据的真实性,或是平台自身通过虚假项目,挪用或占有资金。一旦造假,即使是银票,即使牌照完备,也无法保证资金安全。
民创所涉资金过于庞大,而如此多的延期兑付,不得不让人怀疑钱款的真实流向。
那些资金流向了哪里?又能拿回来多少?这是近1.3万投资者最意难平、最关心的问题。
更有投资者,因此痛失养老金、买房金、教育金等,在网络间声泪俱下细数“民创十宗罪”:
以海汇通和其旗下票据贴现业务的理由募集资金!
虚构银行承兑汇票底层资产!
挂牌至“亚租所”(金交所)变成理财产品!
将合法合规的票据理财资金挪用至其他金融产品!
不向投资人反馈真实资金使用情况!
拒不向有关部门报备延期兑付的事实!
武汉公安介入后,毫不收敛!
以“不兑付闹事者”为名威胁投资人不得合理维权!
请求政府伸张正义,拿回我们的血汗钱!
一纸陈书,满腹愤懑。
对于投资人而言,当初有多相信票据的安全,现在就有多难以接受恐怕沦为了韭菜的事实。
03
报道有言,警方只是立案调查,却未公布罪名,其中缘由或是因为案件的复杂性,数量大账户多,“可能半年也无法完成调查”。
投资人的控诉是否为真,票据底层是否是虚构的?平台是否挪用了资金?
这是立案定罪的两大关键。
民创作为平台,海汇通作为资产端,据媒体披露,二者关系扑朔迷离,水很深,近期动作连连,股权变更不断,且实控负责人都失联中。如果真有自融、挪用嫌疑,那性质截然不同。
私募圈有传,“私募行业是防君子不防小人,能接受市场风险但不能承受道德风险”。
正如业者犀利点评,回头望去,哪家“暴雷”出事的不是因为道德风险?
整个金融圈亦同理。
最初都一番雄心壮志,但后来或是钱字起意,或是贪字闯祸,在侥幸中试探,在诱惑中放纵,最后或处罚,或冰冷铁窗,能善始善终的没几个。
野蛮生长的财富管理圈更如是。
本就从业门槛低,监管还尚未到位,机构急流猛进,短短几年可能就从0到1百亿、1千亿,但滑入深渊可能也就在一瞬,动了不该有的歪念头。
投资人的贪婪之意,也侥幸不得。
单纯的银行承兑汇票,既然是以银行信用背书,低风险,即便是理财产品,收益绝对高不到哪里去,根本无法覆盖动辄8~12%的风险溢价。
它的底层投资逻辑很简单。
拿钱去购买理财,将理财和未来可能收益质押给银行开银票;第二家银行再把这个承兑汇票贴现,收回一笔现金;这笔现金,再不停滚动操作。
因此,票据理财赚的无非是理财收益率和贴现利率的差额,而随着两种利差空间的缩小,单纯票据的收益越来越低。若为其所宣称8%~12%的收益心动,爆雷也是必然之事。
可怕的从来不是鬼神,而是人心。
这一点,无论放至哪里,都是不变的道理。
注: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资产界立场。
题图来自 Pexels,基于 CC0 协议
本文由“理顾者”投稿资产界,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,谢谢!
原标题: 私募巨头“爆雷”:成也票据,败也票据